4月20日,《徐州日報》以“站在新起點上,徐州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題,專訪菠菜信誉评级论坛彭明唱副教授。現全文轉載如下:
報道網站鍊接: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1-04/20/node_25.htm
站在新起點上,徐州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期,徐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擁有怎樣的機遇?存在哪些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下一步徐州應如何發揮優勢、補齊短闆,助推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标?
記者:站在新起點上,徐州推動鄉村振興擁有怎樣的時代機遇?
彭明唱:中央從過去強調農業現代化到如今統籌農業農村現代化,表明我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正逐漸補齊短闆,推動鄉村構建完整的生産、生活現代化體系,這為新時代徐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創新基層治理工作提供了上層指導。
具體來說,“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産業鍊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産業。産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産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産品結構不斷優化。新産業、新業态不斷湧現,農民收入實現了持續增長,為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農村各項事業穩步推進,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機制,農村村容村貌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農民飲水安全得到高度重視,鄉村道路建設繼續加強,農村新型能源進一步發展,農村信息化繼續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不斷發展,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結構不斷完善。
随着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政策紅利日益凸顯,在建設農業強市的道路上,徐州将被不斷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
記者:您認為徐州在鄉村振興和農村建設方面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彭明唱:近兩年,我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産業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産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加之徐州土地資源豐富,農産品品種較齊全,這些優勢為我市補齊農業産業鍊,進一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争力,提供了保證。與此同時,我市村鎮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一些樣闆村建設成果喜人。這些都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截至2020年12月底,在全市2440多個行政村中,賈汪區馬莊村、磨石塘村,銅山區漢王村、鎮北村,睢甯縣高黨村脫穎而出,先後被列入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2020年我市累計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2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27個、美麗宜居村莊812個,美麗鄉村數量和質量均位居蘇北前列。
當然,我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縣(市)區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同質化現象,沒有明确的特色發展定位。再者,專業人才特别是複合型人才較為緊缺,尤其是農業推廣人才和農業生産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嚴重匮乏。當前,部分鄉村土地要素活力尚未充分釋放,部分地區仍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生産特色化不明顯,亟待整合土地,發展 “特色資源”。
記者:在當前大環境下,徐州應如何發揮優勢、補齊短闆,助推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标?
彭明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徐州要充分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因地制宜,促進鄉村錯位發展。各縣(市)區應着力研究各自鄉村自然、地理、産業和曆史文化特點,使每個鄉村都能别具一格。比如,基于各地鄉村資源優勢與發展基礎不同,劃分鄉村建設片區,分區分策對各片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規劃指引,明确各片區村莊發展導向。與此同時,鼓勵各地鄉村深度挖掘當地自然禀賦、曆史文化、旅遊資源、區位優勢、特色農産品等要素,細分功能區,指引産業發展。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産業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動鄉村傳統産業提質增效,推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特色農産品優勢區。首先,要補齊農産品生産、加工、流通、銷售全産業鍊。其次,要延伸農産品加工産業鍊,探索産學研合作新模式,推動農産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農業産業集群。再次,要提升農業産業附加值,聚力打造具備産業、旅遊、文化和社區服務等功能的農業特色小鎮,使之發揮重要集聚作用,成為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聯結鄉村與城市的重要載體。
建立健全鄉村人力資源政策,實現人才下沉。在平衡鄉村原住人口與新進人口這兩類群體的前提下,建立鄉村振興人才集聚平台,引導涉農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退休市民等各類群體回鄉創業、休閑康養。要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以及獎懲機制,為農業農村發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時,還要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農業科技人員隊伍,為鄉村振興事業儲備人才力量。
持續探索地方土地制度改革,激活鄉村自然資源。要解決鄉村振興“地”的問題,要繼續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土地資源也是我市鄉村最具潛力的自然資源,應積極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承包地退出、宅基地退出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系列關聯性土地制度改革,城鄉雙向激活發力,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為鄉村産業融合發展提供用地保障。